在新动网新动看片会的组织下,终于在首映的第二天看完了这部这部举国关注的《唐山大地震》。平复了一下心情,稍作沉淀,坐下来写这篇不算影评的影评。暂且叫他个人感受吧。
76年的唐山:下班的人群、一个爸爸、两个孩子、家里准备晚餐的妻子和一台当时相对比较“奢侈”的电风扇,这个类似我们现在正经历着的生活情景。导演似乎习惯了用一些最普通的元素在一开始给我们营造一个平静、安逸的画面,然后又狠狠的把这一切撕的支离破碎。而正是这种巨大的落差才让我们明白原来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于是故事就这么开始了,在imax带给我们震撼的视听感觉的时候,一段以这对双胞胎姐弟成长为主线故事也就顺理成章的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展开了。
影片简介不需要我太多描述,徐帆在里面饰演的角色,可以说是本片最大的看点。她是一个妻子,同时又是一个妈妈。丈夫的死固然是痛的,但是两个孩子中选一个更是悲哀,很多人无法体会在废墟面前一个妈妈放弃女儿的撕心裂肺,她抱起女儿的“尸体”的时候除了泪水和一遍一遍呼喊着名字不停的说着“对不起”之外,我想任何言语都不能表达出一个妈妈心里的苦楚。让一个感性的人去做一个相对理性的选择是非常残忍的,当然这里面不排除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但是从整个社会道德角度来说,弱势优先,不正是我们倡导的么。就像最后女儿恍然大悟哭着说她是“姐姐”时一样。而32年,大地震用23秒的时间,震碎了一个女人的生活,在她心里堆起了一座用32年的时间才跨过去的废墟。可是一个女人有几个三十二年。不管是女儿还是妈妈,谁又能去弥补这空白了的32年?
32年是一个跨度,中国人民从巨大的悲痛中走出来,我们看到了在巨灾面前无数同胞们奉献的大爱、看到了幸存下来人熄不掉的希望、还看到了一种对爱的执着,就像元妮说的,有哪个男人会用命对她好的! 而元妮和王德清(陈道明饰)两个人坚守着幸福的人不缺幸福,只是孤独……
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哭戏,那些堆积成片的尸体、那些悬挂起来的黑白照、那场在天安门毛主席的葬礼、那个永远停留在两点二十八分的钟,以及最后那面悼念二十四万遇难者的墙壁!每一处都会让你眼泪忍禁不住、夺眶而出。 唯一有点小遗憾的是作为影片里面整个故事情节 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的陈道明。总觉得这样一个还算安慰的结局后面似乎少了这个孤独堪比亲生父亲的影子。
曾一度以为年三十那天,在听完养父电话里自豪的说“我这里也是一大家子人呢”之后后她低下头的那一瞬间会选择留在养父身边,当镜头转到加拿大的时候,心里小小的失落了一下,不过转念一想也对,就像这个故事表现的一样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能过的更好,暂且不去猜测中间或许发生了那些故事。但是我想这样的选择也是每个为人父母给予的最贴切的表现。在儿女的幸福面前,他们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这让我不禁想起前两天网络上有一个叫“父母皆有罪”的群组,或许吧,多难兴邦,而我们的新一代似乎缺少这种血与泪深刻的教育。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植入广告问题,个人觉得,首先《唐山大地震》本身就是一部商业片,而非公益片。只是选材和内容上预期了或者达到了某种意义。就像导演所说的;其次:在历次大范围的灾难面前,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他们也都以实际的行动来履行了自己本身应该肩负的责任。更何况这些并未影响整部影片的衔接性和流畅性;所以在观影的同时为何不换一种角度和心情,用一种感恩的心态去体会这部影片所描述的大爱。
当然,还有太多太多的细节值得我们去品味,就像科威说的:这绝对是值得反复重温的一部影片。电影的背后张静初变得成熟了、徐帆用很随意、自然的展现了一个让无数人动容的角色。陈道明演绎了一个刚毅的军人、一个慈祥而伟大到让人尊敬的爸爸。他们揉合在一起,完成了这部心灵关于亲情的洗礼……
这段重新搬上荧幕的国殇、这段长达32年的余震圈结之后。在沉痛的悼念那些死难的同胞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该静下心来,去体味这部影片带给我们当下的启悟呢?尤其是我们这些远离父母的人,每年和回家多少天?而他们还剩下多少年?别等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连弥补的机会都没了……
谨以此文献给我所有不幸在灾难面前遇难的同胞,献给天下所有的父母,所有懂得感恩的人。愿安好。